Description

Deep Work

這篇文章是我在閱讀完《Deep Work》後,將各個章節中的重點整理出來,並加上個人心得的分享~

會接觸到《Deep Work》這本書可以說是一個意外,我原來在閱讀的時間管理書籍其實是一本名為《要忙,就忙得有意義》的書籍,這本書是在 youtube 頻道上被推薦的。

但是內容跟我的頻率真的對不太上,無法正常消化書中的內容,所以就在 PTT 書版上尋找其他時間管理的書籍,在鄉民們的大力推薦,我也經過更警慎的調查和試閱後,確定這本書就是我想要的。

接下來會依照書籍的標題,個別節錄出我個人認為的重點;另外也補充一下,書中提到的許多成功案例雖然都是透過相當極端的方式來達成,但是從作者提出的解法可以知道,這些方法並非一昧追求模仿成功的案例,而是實打實的以現代人的生活作息提出的改善方案。

如果在看過這篇文章後,對本書產生興趣的人可以趕快買回家完整的閱讀一遍,畢竟這邊只有節錄出我認為重點的部分,書中還有更多作者的經驗分享,有趣的設計架構、心理學討論和更多的名人成功案例介紹。

我也會在最後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和實務的感想。

《前言》深度工作 vs 淺薄工作

這個章節一開始就對本書討論的重點進行了名詞解釋:

  • 深度工作:在避免分心的情況下執行的職業活動。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進而獲取無可取代的成就。
  • 淺薄工作: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可以在分散狀態中執行。這類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的價值,而且容易被取代。
  • 深度工作假說:資訊化的時代,具備深度工作能力的人越來越稀有,且經濟的發展也越來越依賴深度工作。這將形成一個現象,少數培養這種能力並在工作中善算他的人,將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

作者接著介紹許多有名的人(包括作者自己)為何可以快速達到堪稱專業的境界,並取得各種豐功偉業;這些靠的都是利用各種方法與建立正確的心態,讓自身可以隨時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

並會在接下來的內容中,先以證明的方式描述所謂的深度工作假說,並在後面以策略的方式教導大家如何正確實踐深度工作,和培養專注的深度。

《Chapter 1 》深度工作力,創造價值的關鍵能力

現代能成功的人,大概可以分成三的種類

  1. 高技術工作者
  2. 該領域的超級明星
  3. 擁有資產者

第一種類的人即使在電腦逐步取代人工的時代,仍然具備凌駕於電腦之上的技術能力,在 AI 盛行的當下,也能夠透過與 AI 的合作,將自身的價值往上提升好幾個檔次。

第二種類的人則是建立在國際化的趨勢下,各大公司開始選擇從國際間網羅最頂尖的人才;能成功角逐到優秀職位的只剩下世界上真正的強者。

第三種類的人是天身擁有巨大資本的投資者,以獨到的眼光將資本拿來推動新時代的潮流,並共享獲利。

其中第一種與第二種人,通常都具備下面三種能力,而這些能力正與深度工作的能力息息相關。

  • 能快速精通專業技術能力
  • 在品質和速度上達到高水準的生產力
  • 能夠應用所有技術,產生出創造力

對於一般人領域專家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核心成分包含:

  • 將注意力專注於想要提升的技術或精進的思想
  • 過程中必須得到回饋,才能及時進行修正,讓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最具生產力的地方

書中也提到神經科學家對於「刻意練習」為什麼有效的假設;他們認為「髓鞘」是解答之一,「髓鞘」是神經元外的一層脂肪組織,具有絕緣體的作用,能讓神經元傳導的更快、更清晰。當人們專注練習一種特定專業,會反覆強迫神經電路在隔絕下傳導。反覆使用特定的電路,則會刺激「少突膠質細胞」,開始在神經元外包覆髓鞘,達到加強技術的效果。

其中能夠持續專注的工作,才能具備高度的生產力,作者也給出下列公式:

高品質的生產工作 = 工作時間 * 專注的程度

由 Sophie Leroy 發表的論文中所敘述的 Attention Residue (注意力殘留) 也可以解釋,當工作中不斷地切換不同的目標,即使是注意一些小事情也會照成注意力殘留,進而影響後續的表現。

仍然有部分工作是不透過深度工作來達到成功的,像是公司董事長的決策往往決定公司的成敗,這個職位的管理職必須隨時保持跟公司同仁的聯繫,此時則會把需要深度工作的任務派給其他專業的員工去完成,管理職則透過結果進行下一步的決策。

《Chapter 2 》當「深度」越稀有,就越值得你投入

現在公司推崇的開放空間辦公環境、即時通訊軟體和社群媒體的盛行,雖然都可以提高資訊的流通,增加人們互相激起的創意,但是也帶來了更多的分心,讓人無法專注和維持在自己的工作上。

人們擁抱分心的原因可以歸類為下列幾項:

  • 度量黑洞
  • 最小阻力原則
  • 以忙碌代表生產力
  • 網際網路狂熱

度量黑洞 說明了分心造成的影響是不易測量的,許多員工無法衡量自己的產值,很容易會被突如其來的雜事所淹沒,卻沒有意識到這對產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最小阻力原則 表示在通訊十分發達的工作環境上,許多人習慣以伸手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因為我懶得查所以直接問懂的人最快,看似簡單的一個動作,卻會造成其他人極大的負擔,人們必須不斷停下手邊的工作來回答問題,也讓有跡可循的文件事同虛設。

以忙碌代表生產力 是現在知識工作者最容易遇到的問題,因為知識工作不像是一般產業線或是修車店有著明確的任務目標;知識工作更多的是技術發想和思考,講究的是在資訊中萃取價值,如果仍然以舊世代的忙碌代表生產力去衡量,只會埋沒真的有價值的工作內容。

網際網路狂熱 指的是太多的企業過度想要跟上潮流,會要求底下的各方面專家經營自己的社群帳號,藉此提高客戶的黏著度。但是讓不管哪個方面的專家在自己的領域之外,還需要多花時間來維持自己社群,已經嚴重影響到產能的輸出了。

在現在的時代下,公司與人們盲目的追求所謂科技帶來的好處,卻默默地失去了深度工作的價值;此時我們只需要能持續保持自己理解深度工作的優勢,很快就可以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Chapter 3 》深度工作力,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

一個人的世界會由他所專注的事物所構成,樂觀的人會花比較多時間與正向的事物共鳴;對於負面的事物則只花費最低限度的精神來精準的處理。

代表當我們在進行深度工作時,令人心煩的事情並沒有因此而減少發生,而是我們當下沒有心力可以去注意那些負面的事件。

心理學上:當人自發性的發揮自己極限,去挑戰、解決一件困難且具有價值的事情,將會進入「心流」的狀態,此時將會獲得身心上極大的快樂。也可以發現進入「心流」狀態的條件就是深度工作。

神學上:一個工藝品能散發出神聖性,代表工匠絞盡了腦汁、費盡了心力,將成品推向更高的層次,其中不乏的就是經過長時間在深度工作下磨練出的超高技藝。好比說一個工程師具備對神性的領悟,那寫出來的程式碼必定會是簡短且清晰的,在其他工程師眼中也肯定能感受到開發者所投入的精神力。

《Rule 1 》培養深度工作力

每個人一天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實驗證明,如果單純只靠意志力來抵抗淺薄事務的誘惑 50% 的狀況下都會失敗。

所以作者提出六大策略建議,讓讀者可以透過這些規範和技巧來巧妙的避開淺薄事務,降低意志力的消耗速度。

策略一 - 確立你的工作哲學

透過四種技巧將自己帶入深度工作的環境。

修道院式:將自己與世隔絕,把全部的時間都投入到深度工作中,並把生活必定會接觸的事務集中於某個時間統一處理。 對外通訊的方式,則需要透過一位秘書幫忙過濾通話與信件,將急件直接轉給我們,其他的就留到固定時間再來處理。

雙模式:一個月進行一~兩次,將自己轉移到可以深度工作的環境三~四天。當需要在淺薄工作的環境刺激自己思想時可以採用的方式。

節奏式:每天固定一個時間進行深度工作,有做到就在日曆上打個叉,接下來努力不讓這個叉叉斷掉;可以快速給自己清楚的行動目標,適合需要持續性,或是長期累積的深度工作;健身、讀書可以採用的方式。

記者式:配合自己的工作作息,有可以利用的時間就馬上切換成深度工作的模式。雖然運作模式比較貼近一般人的作息方式,但是切換過程會消耗許多意志力。

策略二 - 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

規劃一個開始工作的起手式並養成習慣,減少進入深度工作狀態的阻力。

需要考慮三個點

  • 工作所處的地點(減少外力影響)
  • 工作運用的方式(維持深度的品質)
  • 工作的持續力(提高產能)

策略三 - 大動作的投入

主要用意是提高深度工作的優先度。

把建立深度工作作為優先,可以為了深度的環境打造一個專屬的空間,或是專門租一個適合的空間。也可以買上一杯平常不會買的咖啡,讓自己深度工作時能保持更好的品質。

策略四 - 別獨自工作

深度工作偶然創意 是相輔相成的,透過與不同領域或是不同專業的人討論,完善自己到理論或刺激自己產生更多的想法。

但是兩者之間是需要分開執行的,像是準備開放空間,讓大家可以在休息期間交流彼此的想法,同時也需要準備深度工作的私人空間,讓大家可以專注於驗證理論和實現想法。

其中深度工作的部分,是可以同時兩個人在同一個空間進行的,只要目標一致,兩人可以快速在同一個環境下不斷進行深度工作驗證彼此的理論,並馬上利用得到的結果進行下一輪的新發想。

策略五 - 像經營企業般執行

解決一個問題上,做什麼怎麼做 有著很大的區別,做什麼 給出的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大方向與方法;怎麼做 則是執行當下須要遵守的規範,運作的方式。

就跟一個公司在面對營運問題該 怎麼做 一樣,深度工作也需要一套執行的標準。作者分享了他透過《The 4 Discriplines for Excution》這本書萃取出的四個紀律,如何讓深度工作的執行更加有效率。

  • 紀律一: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
  • 紀律二:根據領先指標行動
  • 紀律三:設置醒目的計分板
  • 紀律四:定期檢討成效

策略六 - 要懶惰

需要注意以下兩個重點

每天都要充分的休息

每個人能夠維持專注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而意志力需要靠休息(不分散注意力的行為)來進行補充;人在進入休息狀態後,大腦也會切換成無意識思考模式;比起有意識思考大腦會更注重以過去的經驗來輔助思考問題,也可以幫助自己從另一個方向來思考問題。

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的切割

柴嘉尼效應 指的是如果下班前留有未完成的目標,接下來的休息時間也會被這些未完成的事情奪去注意力而造成分心。而有效解決 柴嘉尼效應 的方式就是幫未完成的目標設定後續計畫。

大家都知道工作是永無止境的,所以作者建議大家可以在下班前進行『關機儀式』,所謂的『關機儀式』就是將未完成的目標和工作檢視一遍,確保沒有未完成的緊急任務後,評估剩下的工作項目並簡單條件出明日的執行計畫。

每天多花 10 ~ 15 分鐘,就可以讓休息時間可以不用提心吊膽。

《Rule 2 》學會擁抱無聊

專注力是可以透過訓練來提升的,但是就像訓練肌肉一樣,「專注力肌肉」需要長時間接受正確鍛鍊的刺激才能有所提升。

作者提出幾個不同的訓練方式,主要為兩種面向:

  1. 讓平常的生活作息就能保持專注與分心狀態的隔離
  2. 使用間接訓練的方式來刺激「專注力肌肉」的成長

最後作者也提到具備驚人記憶力的人,其認知能力其實是來自於強大的注意力。

所以進行記憶力專門的訓練其實就是在鍛鍊自身的專注力!

《Rule 3 》拒絕任何好處心態

手機 APP 軟體唾手可得,但是人們應該重新對他手機內安裝的軟體做一次認識,只需要保留真正能提升自己能力、效率的工具。

至於如何篩選工具,作者提供了三種方法

  1. 根據重要少數法則選擇工具
  2. 利用網路斷線實驗篩選工具
  3. 改變自己對下班後生活的定義

最值得一提的是第三點的方法,人們往往將工作時間以外的 16 小時作為下次工作前的緩衝,但實際上這 16 小時才是真正不受薪水支配,屬於自己的自由時間。

往往在下班後,大家都會讓自己漫無目的的泡在網路世界上,利用這段時間放鬆自己一天上班的疲勞;但實際上,下班後的時間才是自己一天真正的開始。

如果認同並想要嘗試改變,可以開始著手規劃下班後的時間,並配合重要少數原則找出自己的人生目標;當這些明確的目標與行動填補了原先空虛的行程,自然也不會需要那些只提供分心的軟體。

《Rule 4 》排除淺薄事務

一個長期進行深度工作的人,一天能專注的最大上限大概是 4 小時;再繼續維持專注效果也會開始打折,加上實際在工作時也無法完全避免淺薄事務,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將一天淺薄事務的比例控制在 30~50%,但是需要特別注意淺薄事務往往是突如其來的,所以需要建立一套執行的框架和配套措施來進行控制。

作者注意到人們通常會低估自己所浪費的時間,所以採用「固定時間表」來提早安排一天的所有行程,時間表中的每個任務以 30 分鐘為單位,安排好的任務是可以動態且滾動式的進行調整。

固定時間表」的用意是幫助大家在任何時間下都能清楚要的事情是什麼,避時間被無謂的浪費。

安排的任務是否為深度工作,則是透過另一套理論來分析。深度工作往往擁有不可取代性,所以分析的標準就是以一個剛畢業學歷不錯的本科系大學生,在完成該任務,包括學習必要知識所需要花費的時間來衡量,需要的時間越長,代表這個任務不只是深度工作,且能產生的價值越高。

具備分析方法後,如何安排「固定時間表」的任務就是輕而易舉的。

想要嚴格限制淺薄任務,就必須要讓自己學會說不。透過上述的分析法,大家可以判斷出許多任務、邀約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但是對公司或個人是不會帶來太多價值的淺薄工作。在遇到可以選擇的情況下,要給出一個對方無法繼續糾纏的拒絕,例如表示自己時間衝突,但是不要給出過多詳細的解釋。必須讓任何非深度工作的義務都變得必須質疑。

作者也提到深度工作下,能夠影響專注力的最大的敵人應該是已經無法撼動的 email 文化。雖然無法拒絕這個工具,但是可以透過下列方法來讓這個工具不至於失控。

  1. 讓寄件者多做點事情
  2. 自己再發信和回信時,多下點功夫

第一點作者稱它為「寄件者過濾器」,實作方法有很多種;可以透過提早讓寄件者知道,如果信件內容太過簡陋或是意義不明將不會收到回信、或是先一步引導使用者到固定論壇查詢後再進行發問。可以有效解決無效信件的數量。

第二點則是以減少信件來往的次數為目標,將信件的內容整理為「流程導向方法」, 像是約時間的情境就可以直接在信件內容中明確列出自己的時間讓對方選擇一個回信即可,再備註說如果給的時間都無法配合的話就打下列電話聯繫。或是比較大型的研究討論的情境下,也是先給出一個明確的時間讓大家準備資料,並將資料上傳到某個雲端空間,再告知對方會在確認資料都上傳完成後打電話約下一場時間。

《結語》

作者以自身的經驗,以及比爾蓋茲透過驚人的專注力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開發了一套程式語言,闡述了深度工作和專注帶來的幫助,即使在這個人們時刻關注著手上的智慧型手機、媒體即是正義的時代中也必須要拒絕沈淪。

讀後心得

大部分的人都已經被網際網路的洪流所淹沒。從第一次透過網路快速學習到新知識開始,漸漸的連生活也開始加速,直到資訊傳遞的速度已經快到無法掌控,最後只能選擇全盤接受,連基本的雜訊也已經無法清楚分辨。

作者以各種科學證明、哲學實驗、部分成功人士的案例,不斷喚起大家對於「專注力」的重視,並警告放任自己處在分心狀態的破壞性。

不同於那些「網路網路安息日」等古板的成功法則,我採用了作者提倡的固定時間表方法, 再加上本身有使用蕃茄時間的習慣,可以感受到一天都有安排好的行程下,確實是讓自己隨時處在可掌握的情況下,當任務完成一個階段時,也可以馬上銜接下一個任務,不會發生休息過久的情況。

行動上的改變還有,上下班前的開關機儀式、中午吃完午餐後,利用散步的過程讓意志力進行恢復、下班後也利用固定時間表來安排自己的時間,改變滑手機看廢片的習慣。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觀念上的改變,當自己真正認知到專心的重要性,那自己也勢必會以更正確的姿勢、正專注的心態去完成每件事情。